繁衍危机
癌症、事故、年龄,或者是类似 B.D. 所患的精子缺失症(azoospermia)的先天性疾病,都能造成不孕不育。不少研究人员称人工精子和卵子将有望成为自 1977 年试管婴儿技术问世以来生殖生育科学的又一大革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生物伦理学专家之一 Henry Greely,曾在《性的终结》(The End of Sex)一书中大胆预言,到 2040 年时,至少一半的夫妻将不再自然受精,他们会转而依赖于由皮肤或血液细胞为起点的繁衍方式:不是在试管中合成精子和卵子,而是在培养皿中制造、合成人工生殖细胞。
Henry Greely《性的终结》
近日,Greely 的预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今年 7 月,媒体广泛报道了西方男子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调查结果。
来自以色列哈达萨-希伯来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Hagai Levine 博士主持了这项研究。他表示大众和学界都应当对精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更加重视。通过研究 1973-2011 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以及欧洲等 42935 名男性精液样本,Levine 博士的团队发现近 40 年来精子浓度整体下降了 52.4%,总数下降了 59.3%。其成果发表于《人类生殖学快讯》(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Levine 称,环境污染或许是罪魁祸首,而且这一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的推断并不是毫无根据。有多个研究显示,被广泛使用于塑料制品的双酚 A(BPA)等化学物质不仅可能会引起荷尔蒙系统的紊乱也会影响精子的质量。
双酚A(Bisphenol A,BPA),一种化工原料,也是内分泌干扰素。对人类生殖系统有害。
中国男性的精子也难逃“厄运”。2017 年初载于《生育和不孕》(Fertility and Sterility)的一篇论文对 30636 名年轻中国男性的精子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1-2015 年之间,这些捐精者的样本浓度从68*106每毫升降低到了47*106,且具有“正常形态”的精子的较前期锐减了超过 20 个百分点。
这些结果或许正验证了 Levine 关于环境污染的理论。据 Popular Science 报道,在过去 20 年间,中国人确实采纳了更西式的饮食习惯,并同时更多地暴露于相关的化学物质污染之中。
上海市人类精子库负责人陈向锋表示,近五年捐精者的合格率确实有下降趋势。截至 2017 年 6 月份,上海地区捐精者的合格率从 2013 年的 40% 左右降到了 25%。
来自培养皿的人工精子
时间回溯至 2012 年。当时,京都大学医学院教授 Mitinori Saitou(斎藤通紀)的团队,运用十多年研究发育生物学配偶子(gamete)的经验成功生产出了首例人工精子。
他们由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出人工原始生殖细胞(artificial primordial germ cell,PGC)。当他们将 PGC 植入本身无法产生精子的雄鼠体内后,这些细胞发育成了成熟的精子,并造出了活蹦乱跳的幼鼠,一举引起学界和社会人士的极大轰动。
来源:《自然》
不仅被不孕不育困扰的公众写邮件给研究人员请求帮助,甚至同性恋杂志的编辑都在第一时间联系上了斎藤实验室——他们的实验表明皮肤细胞供主的性别对于制造人工精子(以及卵子)并无大碍,至少在动物中如此。
从前研究者只能从每个胚胎中提取大概 40 个 PGC,但运用皮肤细胞转化的技术生产 PGC,这意味着有无限的类 PGC 细胞可供科学家们进行实验研究。从 PGC 细胞的正常和非正常发育的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将可能转化为揭示某些不孕不育症以及睾丸癌谜团的钥匙。
斎藤的团队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的动物研究阶段。据《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报道,他们在 2013 年就开始了人体干细胞的实验,并希望通过编辑在小鼠生殖细胞发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基因,在人体细胞中达到同样的效果。介于人鼠细胞在细胞通路和信号机制上的巨大差异,他们面对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在人体生殖生育学的研究中,并没有任何能提供干细胞的胚胎用以解剖。他们只能依赖于有限的灵长类胚胎,以及一笔为期 5 年、价值 12 亿日元(1100 万美元)的科研经费。
京都大学斎藤通紀实验室成员
不过希望依然存在。斎藤团队中的另一主力 Katsuhiko Hayashi(林 克彦)在接受《科学美国人》采访时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或许能于 5 至 10 年内在灵长类动物的细胞中复制小鼠实验的成功。接着,将由灵长类系统试炼过的技术进行微调,用以转化人类 PGC 细胞,应当是相对来说轻而易举的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