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一般用于企业想要进入新领域的时候,对于企业短期收入提升的贡献是巨大的,也能分担过于依赖主营研发方向的风险。但是要基业长青,在自己主营业务上的研发投入也是必须的。越来越多生物医药、电子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倾向于通过收购一个技术或一家公司来快速占领市场。
一、现在是并购的好时机?
行业不景气、但现金流充裕的时候,往往就是行业并购最好的时机。医药、电子半导体、化工新材料等技术驱动的传统行业,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有点微妙的阶段。
就拿医药来说,尽管2015年辉瑞收购艾尔建的1600亿"宇宙大并购"最终被喊停,但这并未阻挡制药大佬们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并购之心。
EvaluatePhama的分析也显示,目前净现值最高的100个III期阶段在研药物中,64%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外部收购。
甚至中国的医药企业复星医药也加入了全球并购大军的洪流之中,以12多亿美元收购印度领先的注射剂药企Gland Pharma约86%的股权,这也是迄今中国制药企业交易金额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二、为什么我们要去并购一家公司?
我们先来看一下收购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假想你是一个医药行业的CEO,作为一个怀揣理想、要用最牛掰的原研药拯救世界的人,一开始自然是期望能找到一个研发大拿,自建技术团队,研发出拯救全人类的新药,同时为公司创收百亿。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每走一步都是坑:
1. 一个新药从计划到最终上架,平均耗时在10-14年,花费至少在数十亿美元,还要面临巨大的临床失败风险。就拿去年礼来的阿尔兹海默药来说,花了27年、30亿美元,却不想还是在临床试验中无奈宣告失败。(关注"智慧芽"微信号,菜单栏输入"灾难"两个字,可以看到我们对去年五大新药研发灾难的原因分析。)
2. 就算好不容易研发成功了,你也只能享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一旦专利到期,市场的格局就会一下子发生剧烈变化:原本只有一家能够生产的高价药物,会逐渐被其他成分几乎完全相同、但价钱便宜一大截的仿制药占领。在行业内,这种情况被称为“专利悬崖”,对消费者来说是打破了垄断局面,但对药厂来说,基本就是噩梦的开始。
好吧既然R&D这么难,考虑到自己缺人手缺时间唯独不差钱,想要最快的速度提升业绩,还是去把隔壁小弟们收了吧。甩钞票咱们谁怕谁呀!研发风险你担,并购好事我干。
那么问题来了,真有这样的好事么?
三、投资并购是比自主研发更好的选择吗?
以医药行业为例,我们可以把一家公司根据销售收入的比例分为并购驱动和研发驱动两类。
我们根据收购药品的收入占比,挑选了几家比较典型的公司进行分析。
1. 罗氏
并购驱动的公司里,最典型的就是罗氏。罗氏是一家十分依赖于并购的公司。2016年,罗氏83%的销售额来自于并购取得的药物,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但是这样的战略看起来对这家药企巨头并无危害:该公司在近5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制药行业第3的位置。
而且大量的收购看起来也并没有影响它们的创新能力和投入意愿,罗氏2016年的研发投入为99亿瑞士法郎,比前一年增加了15%,过去的一年里也收获了五个获批新药,未来的前景还是值得看好。
2. BMS
百时美施贵宝(BMS)则是在外购上增速最快的公司。2014年仅有16%的销售额来自于收购药品,但这一数字在去年已经上升至37%,并且预计会在2020年上升到61%。而相应的,年收入也比去年上升了17%。
这主要是归于其2009年时通过收购Medarex得到的PD-L1抑制剂Opdivo,24亿美元的预付金现在看起来花得值当。该药有望成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最大的增长动力,2020年销售额预计将达79亿美元。
下图是智慧芽专利数据库对BMS和Medarex的技术对比分析。红色柱型代表BMS的技术布局,蓝色柱型代表Medarex的技术布局。可以看出两者在抗体和抑制剂两块存在高度互补,是非常合适的收购对象。
BMS到2020年的第二主打药品抗凝血药物Eliquis,也是来自于公司外部,该药最初由杜邦制药公司(DuPont Pharmaceuticals)开发。
3. 吉利德
而提到研发驱动的公司,这里不得不提到吉利德。从2005年的190亿美元市场值飙升到现在的1070亿美元市值,得益于它的抗病菌研发线和产品线的稳健增长。
吉利德的HIV部门除了在市场上取得极为明显的领先地位外,其研发线也保持了一种稳定的更新节奏。从2001年的第一个HIV/AIDS药Viread起持续的贡献,可以说HIV/AIDS的研发部门是吉利德科学公司安身立命的基石。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新药在密集的更新换代,但由于这些HCV药的极高治愈率,市场的规模将不可持续。因此今年起吉利德已经明显的销售下降,尽管整体来说其研发线仍很强大,留下一个巨大的短期失档。
而他们也显然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已经开始在丙肝药物市场加大收购和研发的力度。
4. 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
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同样也没有什么并购活动。前者本来就避免并购,后者通过旗下的Medimmune收购项目也没取得什么结果。
而同样的,两家公司在销售收入上的表现也是稳定但缺乏成长性。GSK的销售收入只有微弱增长,阿斯利康的销售收入更是比去年低了7%,他们为一些具有风险的还在进行早期试验的资产支付的授权费用过高,如Rigel制药公司的风湿性关节炎候选药品Fostamatinib,阿斯利康最终在Ⅲ期临床后返还了授权。
而罗氏能长年有如此稳定的表现,就和自己多年来在肿瘤药领域的持续投入分不开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