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8年拜耳公布的削减成本和精简运营的大规模重组计划,该公司近日宣布关闭其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米沙瓦卡(Mishawaka)的客户物流中心,裁减约195名员工,这部分业务将在未来18个月内完全关闭。

       拜耳发言人Chris Loder在2月22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关闭该中心的决定是公司向全球综合组织过渡、提高效率的一部分。该客户物流服务中心多数员工负责拜耳公司消费者健康与医药业务的端到端客户体验,从接受客户订单到交付和最终付款。

       裁员调整将在未来三年兑现盈利

       2018年11月30日拜耳发布公司战略和业务大幅调整的计划,宣布将在涉及其业务的每个领域进行大规模重组,包括放弃动物健康部门,出售部分消费者健康品牌和产品线,以及减少约12000个工作岗位。削减员工涉及:处方药事业部,研发方面裁减约900个工作岗位;健康消费品重组,裁剪约1100个工作岗位;作物科学工作岗位减少是整合所收购孟山都(Monsanto)农业业务的结果,裁减大约4100个;还有公司职能部门、支持职能部门、商业服务部门和国家平台中的工作岗位5500至6000个。

       2018年开始,拜耳就已开始关闭其位于德国乌珀塔尔的血友病药物生产厂,裁减350名工人,将其所有重组VIII因子生产集中在美国工厂。2019年1月,拜耳又着手关闭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罗宾逊的运营中心,未来两年内削减569名员工和96家承包商。

       拜耳预计其调整重组计划的效率和结构性变化,将在2022年起为公司实现26亿欧元的年度贡献。

       人力支出转向创新研发和投资并购

       实际上,跨国药企进行战略调整、部门重组已经从成为近些年的主旋律,削减成本导致的全球裁员屡见不鲜。从2018年初至今,辉瑞、诺华、拜耳、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武田制药等全球市值前十的药企不断宣布裁员消息。节省出来的成本又做了什么呢?

拜耳在美国削减200名员工 人力支出转向投资并购

       拜耳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董事长Werner Baumann在2018年底发布调整计划时表示,“拜耳的未来定位为最佳的生命科学公司。至2022年底,公司的目标是将投资总额达到350亿欧元,研发占这一数字的2/3以上,而资本支出不到1/3。”

       从百时美施贵宝收购新基(Celgene)、礼来收购Loxo Oncology、罗氏收购Spark Therapeutics;到辉瑞停止开发5种处于临床前阶段药物和进行中的神经学类疾病研究项目,大型药企加强与具有独特技术平台的企业合作研发。这一系列动作都可以看出药企正在加强对拥有高市场价值在研药物、管线及产品的中小型的投资热情。分析以上三家被收购的药企后会发现,他们都有在不同治疗领域上目前最先进的独家疗法或技术,新基有价值8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Revlimid和CAR-T平台;Loxo Oncology有携带NRTK基因融合的创新疗法Vitrakvi和RET、BTK、TRK抑制剂研发管线;Spark Therapeutics拥有FDA批准的首款遗传性眼病基因疗法Luxturna和血友病、溶酶体贮积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研疗法。

       罗氏首席执行官Severin Schwan在宣布收购后表示,“Spark可谓基因治疗的先锋企业,而基因疗法正是罗氏缺乏的一种关键治疗方式。通过收购Spark,罗氏不仅可以广泛投注于基因疗法,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血友病市场的开发,打击武田制药和赛诺菲等竞争对手。”

       近年来,大型药企纷纷开始深度布局肿瘤治疗领域,他们往往通过并购或合作的方式去补足先进技术和治疗药物的版图。细胞疗法、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市场的广阔前景都引发了制药巨头们的积极争夺。东方高盛执行董事瞿镕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买一家创新药企业,既有产品线也有团队,是比较好的选择。而创新药企则有‘大树’可以靠,互相需要。”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