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年发病率为13.86/100,000,但它在国内的发病率特别高,目前,胃癌是国内发病率第二,致死率第三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4-8倍,已成为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杀手之一。
据第12届胃癌国际会议报道[1],中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68万例,占全球患者总数的近一半。与2012年的446,500例相比,年增长率已超过13%。
早期的症状不具备典型性,大多数源自胃的最内层(粘膜)开始,尽管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亚硝基化合物和真菌、遗传等都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为止,其原因还没有完全阐明。而由于常规胃镜检查的开展不足,胃癌在早期阶段发现少,当大多数患者被诊断出来时,已经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使得他们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目前,化疗是最常用的胃癌治疗方法,化疗药物仍占据市场重要地位。在最常使用的20种化学药物中最常见的是紫杉醇系列、氟尿嘧啶衍生物、铂、抗肿瘤抗生素、喜树碱衍生物和亚叶酸类药物。来自HDM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主要城市公立医院胃癌化疗药物市场总额为9.4亿美元,相比去年增长12.24%。未来,该市场预计将进一步增长。据估计,到2030年,其总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
1、胃癌治疗方案仍需改善
据统计,中国约有6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达到中晚期,手术后的恢复令人极不满意。此外,老年人的发病率高,总生存时间平均短于一年,5年存活率不到20%。
基于这些趋势,亟需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和中药在内的综合治疗基础上,从传统如氟尿嘧啶,顺铂和表柔比星的单药治疗方法迈向新的“鸡尾酒”概念,包括同时口服氟尿嘧啶类、铂类和紫杉醇类。此外,还有在进行胃癌术前或术后配合放疗,配合新的辅助化疗。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的生物制剂和分子靶向药物,在胃癌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替加氟使用迅速增加
氟尿嘧啶是20世纪60年代合成的第一代抗代谢物,如今,如氟尿嘧啶系列抗代谢药已经是胃癌患者化疗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主要城市的公立医院。其中使用最多的产品包括替加氟、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多西氟尿苷、复方氟尿嘧啶、尿嘧啶替加氟等。
根据HDM系统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主要城市公立医院氟尿嘧啶市场规模已超过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4%。拥有超过50%的份额,而替加氟占据此类药物的绝对多数。
由日本Taiho Pharmaceutical开发的氟特嗪胶囊(国外商品名为TS-1)是氟尿嘧啶衍生物的口服形式,于1999年首次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临床数据表明可应用于80%以上的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如今,该药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肿瘤抗癌口服药物,其治疗效有效率达44.6%。
根据HDM系统的数据,2016年中国主要城市公立医院的替加氟总销售额达1.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7%。其中,胶囊占99.96%,片剂仅占0.04%。
此外,国产替加氟占据了84.42%的份额,山东新时代市场份额最高,2016年,占据了45.35%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恒瑞医药,占据了22.95%的份额,齐鲁药业和泰豪药业分别占有16.08%和15.58%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齐鲁和恒瑞都在呈上升趋势,并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增长。
3、国产卡培他滨日益普及
卡培他滨是由罗氏开发的新一代口服氟尿嘧啶抗肿瘤药物,于1998年4月以商标名Xeloda获得批准上市。目前,该药主要用作不能手术的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一线治疗。第一个仿制药由Teva开发,并于2013年9月获FDA批准。三个月后,Xeloda专利在中国到期(2013年12月17日)。自此,国内药企竞相仿制。
恒瑞医药于2012年成为第一家获得CFDA批准的公司。2013年12月,CFDA批准了齐鲁制药的卡培他滨。一年后,正大天晴获得了批准。目前为止,一种进口和三种国产卡培他滨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
HDM系统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主要城市公立医院卡培他滨的总销售额达88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4%。其中,罗氏占72.24%市场份额,恒瑞、齐鲁、正大天晴分别占11.09%、9.19%、7.47%。
与2015年相比,罗氏的市场份额减少了约10%。预计随着国内卡培他滨的日益普及,罗氏将逐渐在中国失势。
4、靶向药隆重登场
近年来,靶向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已开始走进了全球抗癌市场的中心舞台,但它们在胃肿瘤领域的应用仍然相对有限。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应用于该领域,包括罗氏的曲妥珠单抗,礼来的雷莫芦单抗Cyramza,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瑞格非尼和anti- PD1/PD-L1。
HER2/ERbB2
在7%-38%的胃癌和胃食管癌患者中观察到HER2的高表达,胃食管连接肿瘤患者的表达甚至更高。
2010年10月,FDA批准由罗氏和Medtech联合开发的曲妥珠单抗与氟尿嘧啶和顺铂或卡培他滨和顺铂联合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胃癌患者。2012年,CFDA批准其作为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的一线治疗选择,为中国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与其他实体瘤一样,血管生成在促进胃癌的生长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VEGF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所有已知的刺激物中,它具有最强的血管生成作用。肿瘤细胞可以合成并周期性地分泌VEGF,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特异性地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直接参与血管形成。
研究表明,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其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面对这些发现,越来越多的VEGF靶向药物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并显示在治疗胃癌患者中的价值。目前,已经批准了三种VEGF抑制剂。
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阿帕替尼于2014年10月获得CFDA批准,是全球第一种被证实对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的标准化治疗失败后,它也是最好的单药。更重要的是,阿帕替尼作为所有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HDM数据显示,2016年阿帕替尼治疗中国主要城市公立医院胃癌的销售额达994万美元,同比增长18.37%。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
近年来,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后起之秀。已经证明它在多种肿瘤中有效,包括黑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癌。
2017年9月,根据KEYNOTE-059临床试验的结果,FDA批准了Keytruda在胃肿瘤中的应用。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