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今年底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将完成75个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拟全面提升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12月23日,一位卫计委政策研究专家向大智慧通讯社透露,国家正在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在保护优质仿制药,“仿制药与原研药一致性无差别后,则没有充分的依据证明单独定价,所以单独定价资格要取消”。
卓创资讯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认为,政策层面长期对原研药价格高企持容忍态度,与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仿制药质量难达到原研药的水准有关,这也是管理层难以下定决心的一个原因。
仿制药产业面临洗牌
近日,有媒体指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结果出台后,仿制药质量和效果优异的,可以缩小与进口原研药的价格差距,更容易进入医保和各地的招标系统,不合格就退市。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促使化药制剂行业整体“洗牌”,对于研发技术强的公司和原料制剂一体化生产商,如恒瑞医药、华海药业、现代制药等则形成利好。
秦脉医药咨询高级顾问陈哲峰直言,中国现有的18.9万余张药品的上市许可中94.7%均为2007年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之前发放的,远低于现行的上市批准标准。
正因如此,2012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进行“历史的补课”。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对行业集中度的影响,很多企业会被淘汰。赵镇认为,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设置的指标、选用什么样的标准品等,都会涉及到较多利益纠葛,一致性评价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然而,要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项任务挑战也是巨大的,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美国在1971年启动生物等效性评价,历时10年,淘汰6000种药;1997年日本启动“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至今完成约730个品种;而要完成我国十几万个仿制药的再评价工作,国家食药监总局在人力资源和技术储备上压力较大。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一政策冲击下,仿制药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那些无法跟进技术升级的中小型药企势必陷入危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将促进国内药企的转型升级,间接加速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制”的转移。”
原研药仿制药同台竞争
长期以来,在我国与仿制药形成政策对比的是尽享恩宠的原研药。原研药为中国独有概念,1993年中国开始实施药品专利保护政策,而在此之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专利药缺乏法律保护,因此国家出台了这样一个追溯性的行政保护制度,使外资药企获得经济补偿,也鼓励他们把创新药带到中国。
但葛兰素史克(GSK)中国“行贿门”事件撬开了原研药降价的窗口。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曾在全国招标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降低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让原研药与仿制药同台竞争,如果原研药价格降不下来,国家将会集中起来,统一由国家进行价格谈判,甚至会统一定价。
记者梳理发现,在近日国内各省市基药和非基药招标政策中,都对原研药有所限制,甚至有部分省市的药品招标采购文件中,已取消了原研药招标中的单独竞标资格。
目前来看,在将来医药市场上,专利过期的外资药将和仿制药在同一平台上直接竞争,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政策大环境下,不愿降价的外资药企开始纷纷放弃招标。
郭凡礼认为,原研药单独定价能推动药品创新,调动企业投入药物研发的积极性,因此取消原研药单独定价是不合理的。而仿制药取消单独定价资格有合理性,即其建立在原研药的基础上,成本上占有优势,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因此政策层面的推动是必要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