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额将有望超过90亿美金!

       这并非是盲目的乐观臆断。据IMS统计,销售额约合800亿美金的生物药将在2020年前陆续到期,而生物药的高速增长是明确可见的,仅以抗体类药物为例,作为生物药的一个分支,其全球销售额就已经从2011年的不到500亿美金增加到了2017年的1060亿美元,7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1.5%。而生物原研药的专利到期,无疑会为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奠定好市场空间。

       而另一方面,全球生物类似药的临床注册路径正在得以明确。较先行的欧盟已于2004年出台类似药的注册路径,美国于2010年出台生物制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PCIA),中国则在2015年出台生物类似药的注册征求意见稿,而正式的版本或许也将很快发布。全球生物类似药注册路径的明确,无疑将会降低生物类似药研发注册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缩短研发时间。

       具体到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巨大市场空间,正在开始迸发。

       1.开启后发优势

       相较于全球市场的用药情况,中国市场生物药的待开发空间还有很大。

       2017年,海外销售前十大品种中有8个是生物药,包括单抗、疫苗和胰岛素等,主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肺炎和糖尿病等适应症,产品的治疗适应症明确,且为治疗的一线用药。

       反观国内,前十大品种多数是过期原研药和独家中药注射剂,其中立普妥、波立维等多数针对心血管慢性病,而肿瘤领域也以辅助治疗产品为主,真正国际治疗的一线用药在国内上市后由于医保和招标问题,产品的可及性较差,并且很多治疗的一线用药,国内尚未上市,巨大的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

       海外和国内2017 年销售前10 大品种

       但不管是在研发层面还是临床成功率层面,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均后发优势明显。生物类似药的开发更注重对于产品的特性分析,其目的是证明其与原研生物药的类似性,而原研药则是要通过临床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层面,生物类似药可以在生物临床II期直接进入临床III期。

       整体来看,生物原研药的研发周期在10年以上,而生物类似药的时间则为8年。生物原研药的研发成本在8亿美金以上,而生物类似药研发支出在2亿美元左右,而国内由于成本优势则会更低。

       而从临床成功率来看,对于已经证实有效的靶点而言,后发企业可以省去前期靶点研究的基础性开发的成本,例如对于革命性的PD-1靶点,后发企业可以节省大量证明靶点有效性的试错成本。临床层面还可以参照已经成功或者失败的方案,从中进行改进,例如针对更加有效的细分人群进行针对性试验。

       数据显示,生物药由于安全性的优势,临床的成功率天然是小分子化药的1.85倍。其次由于Biosimilar 的后发优势,整体的临床成功率可以从11.5%提高到70%。

       生物类似药后发优势明显

       2.人才、资本利好已现

       大批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借助资本的力量组建在研管线,是这一时期中国生物制药的一个基本面相。

       尤其是以国家千人计划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如今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更是展露峥嵘,例如信达生物的俞德超、再鼎医药的杜莹、百济神州的王晓东、歌礼药业的吴劲梓等等,这些人所创立的公司既有重磅生物药产品即将面世,又在资本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中国千人计划入选人数

复宏汉霖、信达、恒瑞…中国生物类似药第一枪打响

       资金亦持续涌入。数据显示,2016年进行医投资的机构数量是226家,是2010年参与医药投资机构数量投资的2倍多。2010年到2016年中国股权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数量和金额都保持提升状态,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相对之前大幅提高,其中投资数量从100左右提高到200以上,投资金额从70-90亿之间提升到200亿以上。

       生物制药领域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位居医药行业投资第一。从细分领域来看,2016 年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案例数为64起,占全部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总数的29.2%,位居第一;2016年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金额为47.21亿,占所有医药行业投资金额的20.3%,位居第一。

       3.政策加持,医保谈判已放量

       对于中国的生物药领域而言,过去一年最重要事情之一一定是国家药价谈判。2017年7月,国家医保谈判目录最终结果公布,36个品种最终入选,其中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等生物药谈判成功。

       从医保目录执行的进度而言,截止到2018年5月,半数省份开始执行新版医保目 录,基本所有省份开始执行新版谈判目录。对于生物药来说,谈判目录不占药占比是一个巨大的优势。2017年4月以来,包括重庆、安徽、广东、海南、天津以及浙江等省市相继发布文件,明确药价谈判品种不纳入药占比。在整体医院药占比控制到30%以下的大背景下,谈判目录的企业优势明显。从终端数据来看,随着医保目录调整和谈判目录药占比政策的落地谈判目录产品销量增长明显,尤其是一线治疗的抗体,同比增速都在100%以上。

       谈判药品2017年三季度销量逐季加速

       整体而言,中国由于长期的药品审批、医保支付和临床医生教育不足的问题,生物药的临床需求尚未满足。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投入和审批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物药的研发领域,预计未来将有大批生物药上市。同时由于中国生物类似药注册路径的清晰,医保谈判目录的落地,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将出现爆发式发展。

       4.重磅生物类似物,谁最先在中国落地?

       从全球来看,目前专利即将到期的生物药以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和贝伐珠单抗销售额最为可观。

       其中,利妥昔单抗2017年销售额73.88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21%; 曲妥珠单抗 2017年销售额70.14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3.42%; 阿达木单抗2017年销售额 184.27亿美金,同比增长14.61%;贝伐珠单抗2017年销售额66.88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40%;

       而国内相关产品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也都在进展之中。利妥昔单抗方面,中信国健抗 CD20单抗由于临床数据规范性问题撤回,复宏汉霖针对DLBCL适应症申报生产,为国内首家;神州细胞和信达生物均为临床三期,进展比较靠前。同时,复宏汉霖针对RA适应症在临床I期,为国内首家。

       曲妥珠单抗方面,中信国健抗HER2单抗由于临床数据的规范性问题撤回;嘉和生物的抗HER2单抗于2016年3月开展临床III期,为目前进展最快的产品;复宏汉霖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于2016年9月进入临床III期,排名第二,同时复宏汉霖在乌克兰、菲律宾、波兰等同步开展临床III期试验,一方面进入欧盟等高端市场,另外一方面也为拓展潜力市场做好准备。百奥泰针对乳腺癌适应症于2018年3月进入临床III期。其他企业处于临床I期或者临床前研究阶段。

       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类似药竞争则最为激烈,目前信达生物、百奥泰、海正药业针对强制性脊柱炎进入临床III期,排队靠前;苏州众合、嘉和生物和上海赛金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应症进入临床III期;复宏汉霖针对银屑病适应症进入临床III期,为该适应症国内最快。另有多家企业在研。

       贝伐珠单抗方面,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信达生物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于2016 年11月进入临床III期,为国内目前进展速度最快;齐鲁制药于2016年12月进入临床III期,排名第二。后续包括东曜药业、北京天广实、百奥泰、嘉和生物、博安生物等;另有多家目前临床I期。

       结直肠癌(CRC)领域,复宏汉霖针对CRC适应症于2018年3月进入临床III期,是国内针对该适应症最快的企业;另外,先声药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针对CRC适应症处于临床 I 期。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领域,原研未获批该适应症,但是从靶点机理方面可行,而且海外存在off-label使用的情形,国内目前仅有江苏泰康按照新药途径申报改靶点的临床,于2016年1月进入临床I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