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处方外流与医药分业的趋势, 医药零售业都想抓住这庞大的处方药与慢病市场机会, 也开始布局所谓的DTP药房。
2012年,DTP药房概念首次出现,近年来为了推进处方药外流,DTP药房成了无论是医院、药店还是制药企业都盯着的“肥肉”。那DTP是什么?DTP市场有多大?工业企业、连锁药店应该怎么做DTP药房?
8月28日,平安证券发布了《医药商业新模式之DTP药房篇--专业服务打开零售新市场》,认为在政策推动及多方需求的合力推动下,DTP药房是联接药企、医院及患者的平台,将成为医药零售新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贝壳社将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1、DTP药房掀起医药零售新模式
随医疗改革进程逐步深化,我国医药销售以医院终端为主、批发环节繁多的传统流通模式多方承压。医保控费、降低公立医院药占比、取消医院药品加成、两票制改革等多项政策的推行迫使药品流通逐步从医院口流出,药品零售模式崛起成为大势所趋。
DTP(Direct to Patient)药房模式即药店获得制药企业产品经销权,患者在医院获得处方后从药店直接购买药品并获得专业指导与服务的模式。区别于以出售OTC药品为主的传统零售药店,DTP药房主要销售高毛利专业药物、新特药、自费药等。
目前,国内DTP药房规模仍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销售规模约80亿,2016年已超过百亿。DTP药房专注领域集中,强调通过专业化服务产生与患者的长期合作粘性;而院边店自带医院药剂科属性,经营品种更为广泛,而服务能力不足。因此,面对流出市场,抗肿瘤、丙肝、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需求将主要流向DTP药房,该部分药品市场规模占处方药市场总量约54%,而其余46%的处方药则将流向院边店。
总量方面,据IMS公布的2015年全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9900亿元,而Global data则预估到2020年,该体量将超过3150亿美元,CAGR约14%。据此推算,到2020年DTP药房所面临的市场空间约6100亿元。对应目前DTP药房仅百亿的市场规模,即使部分需求被其他业态的零售终端瓜分,5年内CAGR仍将超过100%。
短期来看,根据卫计委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公立医院药占比约为37%,结合国家“十三五”对2017年试点医院药占比降至30%的目标,保守估计全年处方流出总量近5%。据南方所数据计算,零售渠道在2017年能够享有的处方流出增量经毛利修正后超过900亿。而沿用54%市场份额的假设,DTP承接规模近500亿,短期启动可能与长期空间兼具。
2、DTP药房有望成为多方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增速逐步放缓,2015年起收入增速步入个位数成长时代,行业发展开始向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升级。药品零售板块同样面临行业成熟期利润空间下滑窘境,行业利润率从2010年高点2.2%下滑至1.7%,希望寻求新的突破口,加上多方政策频频颁布,整体趋势利好DTP发展。
首先,处方外流、医药分家,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已经成为指日可待的确定性局面。
据以下医改重点城市福建三明市数据显示,试点城市医院降低药占比效果明显,已获得阶段性进展。
再者,2015年,在药品集采指导意见推动下,各省陆续开展了新一轮药品招标采购。截止目前,除采用药品交易所模式的广东、重庆二省外,已有浙江、福建、安徽、湖南等11个省完成招标工作,另有江西、甘肃等11省完成部分招标工作,其余城市仍在进行中。
透过已完成省份数据观测发现,虽然中标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明显,但随之出现的弃标率同样居高不下。以浙江省为例,外资药企弃标率达60.5%,最高92.3%。而拜耳在湖南省集采招标中,36个品种规模仅成交9个,最大降幅达11%,弃标率75%。
大幅的降价也在打消“高研值”药品进保的积极性,流向DTP药房将成为其替代选择。新版医保目录谈判尘埃落定,44项谈判品种中有36款成功被纳入医保,整体降价幅度达36.98%。
细数此次8款谈判失败的品种,药企是否愿意进保主要取决于药品目前的竞争格局、以及已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覆盖面等因素。8款药品中有5个属于独家品种,意味着其市场份额不会由于进保失败而被轻易瓜分。同样,除波生坦片以外的其他7款药品均已在12个以上省市进入当地医保,此次谈判失败影响有限。
接着是药审周期冗长问题。这一直是我国新特药发展的阻力之一。据统计,新药临床审批时间一般在6-10个月左右,审批生产时间则需要20-62个月不等,整个审批周期长达5年,远远落后欧美国家300天到一年左右的审批周期。目前,我国药品评审中心拥有药品评审人员约600人,远低于美国5500人规模(南方所数据),药品评审能力不足、评审人员少是药品评审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