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从2009年开始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十年医改,“三医联动”进入深水区。超级医保局成立,医保基金统一管理。长期以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参保、执行多方扯皮的问题。其中,职工医保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远高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后两者基本靠国家支持,福利性明显。
年初,国家医保局公布2019年六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两保合一”提上日程及未来的“三保合一”可能带来什么样的营销机会?
1、谈判产品基层放量
“三保合一”首先显现出来的是医保目录变化,药品目录种类扩容,尤其是农村参保居民用药范围大大增加,换言之,医保产品基层市场扩容是“三保合一”后显现的一个利好。因此,医保产品在基层市场的推广是企业接下来应该着手重点布局的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卫生院随分级诊疗带来的患者流和医保覆盖品类增加而获得销量增长。慢病类产品将实现大面积渠道下沉和销量持续增长。
2018年国家医保局通过谈判议价与异地结算等方式,使进入医保乙类的谈判降价药品服务更多患者,这类产品显然在趋于平民路线后势必释放更多使用量。谈判产品降价换量带来的利润流失只有通过广覆盖和使用来弥补。因此,广覆盖将是这些产品的唯一出路。这些产品在品类上主要集中为单价较高的肿瘤药,肿瘤慢病化成为趋势,广阔的市场前景是这些产品的最终期待。
2、连锁药房持续增长
超级医保局逐步加强零售药店医保刷卡的规范使用,对于相对规范经营尤其是刷卡管理严格的连锁药房,这将是有利的环境。尽管院内产品空间压缩,影响一部分产品的销售,但是药店处方药销售占比较小,况且原临床产品在零售渠道基本处于微利或者倒挂状态,因此对零售影响不大。
随着医药利益划分导向于医药分开,医和药真正的分开实现市场化需要一个关键的平台——处方共享,医院的HIS系统对接院外连锁店、DTP店等,让处方不再垄断。此外,还有跃跃欲试的互联网线上药品交易。医药分开,利好必然是药店,最具备城市药品供应职能的就是连锁药店。
3、多点执业普遍化
轰动一时的“4+7”城市带量采购是新医保局操盘的一件大事,以招采合一的方式,保证使用量,推进了过评仿制药对原研药的大面积替代。以中标价为医保支付价,逐步走向通用名价格趋同,完成普药的国产替代。站在同一起跑线,有相对空间优势,仿制药的翻身仗就此开始,但是需要舍弃掉空间和赖以生存的销售人员,获取产品份额和知名度。
传统模式的变局必然触发新门类的诞生,首先大量医药代表需要生存,其次医生收入需要平衡。那么,多点执业很可能普遍化,围着医生资源的代表必然在医生多点执业的发展中开辟新的盈利路径。
4、工业兼并加速
“三保合一”大趋势下,药企生存导向创新和高标准,以往靠灰色地带和擦边球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准入政策,靠不同目录之间增补游走获利的方式逐步消失。因此,基础扎实、有发展后劲的药企将在医药市场本质回归的大趋势下获得高速增长。
创新药成为最好的利润追逐点,而仿制药逐步普药化,且一致性评价的质量回归成为准入门槛。随之带来的工业机会将是高质量低价格的原辅料需求,以及大量的工业兼并,尤其是制剂企业收购上游产业,以保障稳定供应与成本优势。
5、仿制药价格换市场
医保待遇普惠均一带来的市场增长显而易见,但是巨大的医保支出最终落点还是支付问题,医保局必然会向生产企业压价。首先,存在竞争的仿制药市场争夺的依旧是市场份额,作为支付方的医保局在给予确定的支付保障和使用量前提下,竞争者考虑到生存问题必然会对竞争对手做出价格决断。因此,我们已经看到几家大企业主动降价,意在获取市场。
6、研发公司技术转让
此前一致性评价火热一时,很多人认为一致性评价带来的商机将是提高价格,二次飞跃。但是带量采购一来,一致性评价只是一张入场券。一方面,进入赛场拿到中标券的企业需要保质保量,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最核心的内容。这类企业在拿到下游庞大的流量后,需要做全产业链,优化工艺,降低成本,化学原料药工艺技术成为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能够有相对价格优势的只有原研药和没有二三仿的首仿药,因此,国外新药引进将成为热门。
“三保合一”之下,百姓受益最突出,医疗保障的平等权利得到验证。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变局是重心转移,由“重营销”转为“重质量”,由“重价格”转为“重准入”。
新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医药供给与支付改革只是一个方面,变革中的市场机会留给有规划和准备的人,最终落脚到医药营销,就是适应形势,调整模式。随着买单方强势介入,在药品利润分割线上的人越来越少,医药分开逐步明显。一方面突出医疗的服务价值,弱化药品供需利益,另一方面带动药品市场化进程。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