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中国"研发最烧钱"的药企,百济神州的一举一动都万众瞩目。不出意外,今年该公司将有两个重磅药物上市,其中一个就是Zanubrutinib。Zanubrutinib属于第二代BTK抑制剂,是中国首个获FDA"突破性疗法"的创新药,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best-in-class"。横观它的前辈,第一个BTK抑制剂Ibrutinib,2018年全球总收入62.05亿美元,位列2018年全球最畅销药第8,那么Zanubrutinib也具备成为"市场核弹"的潜力。不会讲故事的撰稿人不是好医药人,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讲讲BTK抑制剂家族的曲折诞生史。
"无心插柳"的发现
全球畅销药榜单中,每一个药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BTK抑制剂的发现,也源于一段"无心插柳"的曲折史。
这个故事要从1952年说起。一位名叫Ogden Bruton的华盛顿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的儿科医生,在一名患有复发性肺炎球菌败血症的8岁男孩身上发现了先天性丙种球蛋白血症,并利用蛋白质电泳技术发现该名男孩缺乏血清球蛋白。
▲ Bruton发现了第一例XLA
这段"无心插柳"的发现,再到40年后分子遗传基础被确定,由此利用BTK靶点治疗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序幕被拉开。
▲BTK靶点发现时间轴
那么以Bruton命名的蛋白酪氨酸激酶(BTK)到底又是何方神圣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BTK属于胞质酪氨酸激酶Tec家族(TFKs)的一员,该家族共有5个成员,包括BTK、ITK、TEC、BMX和TXK。BTK主要在B细胞中表达,并广泛地分布于淋巴系统、造血系统以及血液系统中。BTK基因位于染色体Xq21.3-Xq2位,基因全长37.5kb,编码659个氨基酸。BTK结构中包含5个主要结构域。
▲BTK基因结构
BTK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BTK在B细胞受体(BCR)信号传导中的关键作用引起了注意。BCR的信号传导不仅传递与特定抗原接触后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信号,还在B细胞的发育中起到基础作用。通过抗原诱导一系列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信号分子的募集,BTK会被激活并响应BCR信号,从而导致B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等过程。显然,一旦BTK缺失,BCR信号就不足以诱导B细胞的分化,BTK突变也会造成BCR信号传导反应异常。
▲BTK在B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第一个BTK抑制剂Ibrutinib的发现
--配角成为主角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BTK在BCR信号传导中的关键作用,BTK自然成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B细胞恶性肿瘤中富有吸引力的一个治疗靶点。很多公司开始针对BTK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来设计具有激酶选择性的抑制剂,这其中也包括由J. Craig Venter博士创立的一家名为Celera的公司,但Celera最初将Ibrutinib(中文名:伊布替尼,中文商品名:亿珂)作为前体探针使用。
▲J. Craig Venter博士创立的Celera公司孕育了Ibrutinib
然而Celera并没有能够守住Ibrutinib,在2006年,Richard Miller博士担任CEO的Pharmacyclics以较低的价格获得Ibrutinib的全部开发权益,并将Ibrutinib从配角拉到主角的位置,且把研究方向转到B细胞癌症上。
▲Richard Miller博士将Ibrutinib带入正途
Ibrutinib最初由Celera发现,中间被Pharmacyclics(后来该公司被艾伯维收购)获得,再到成功上市,最后成为全球最畅销药之一,Ibrutinib的身世并非一帆风顺。
▲Ibrutinib成长时间轴
Ibrutinib在美国和中国已经获批了多个适应症,而对于Ibrutinib在实体瘤的应用前景,不管是单药还是联合笔者都不太看好。
并且最重要的是Ibrutinib的随访效果相当好。最新在ASH上报道的7年最长随访显示,对于一线初治CLL患者,ORR达到89%,预估PFS、OS数据为80%、75%,比得上BCR-ABL的靶向神药Imatinib(中文商品名:格列卫)了。
除了突出的疗效,Ibrutinib作为不可逆BTK抑制剂依然存在两大缺点。
▲Ibrutinib两大缺点
正因为Ibrutinib无法改变的两大缺点,第二代BTK抑制剂应运而生。
这里补充一点,全球目前共有两款BTK抑制剂上市,除了Ibrutinib,还有Acerta和阿斯利康的Acalabrutinib(中文名:阿卡拉布替尼),于2017年10月31日获FDA批准用于MCL的二线治疗,但其销售额被Ibrutinib完全碾压。
(Ibrutinib全球销售额为强生、艾伯维两家公司合并销售额)
第二代BTK抑制剂Zanubrutinib应运而生
--不少业内人士称为"best-in-class"
Ibrutinib在缺点明显的情况下,吸金能力仍然惊人。这不得不让众多公司想到:如果创造出一种新药,既有Ibrutinib的疗效,又有更小的副作用,那么是不是比Ibrutinib卖得更好?有这种想法的就有中国药企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中文名:赞布替尼,代号:BGB-3111)在设计之初就希望克服Ibrutinib的弱点,以达到以下目的:在体内浓度更高,能达到Ibrutinib的10倍,抑制效果更好,因而杀灭癌细胞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它选择性更强,脱靶更少,副作用更小。
因此在化学结构方面做出了改变。
▲Ibrutinib、Zanubrutinib结构
在Zanubrutinib研究过程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朱军教授功不可没,一手主导了研究。
▲将Zanubrutinib推向临床的核心人物
此外,除了在中国申报外,Zanubrutinib也同步在美国进行申报,如若成功上市,将是极其罕见的国产原研抗肿瘤药物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范例。
▲Zanubrutinib研究时间轴
Zanubrutinib的一些重要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来源于公开资料)
2018年ASH披露的信息:一项研究共纳入86名复发难治性MC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周,在85名可评估的患者中,IRC的ORR为84%(n =71),其中CR达到惊人的59%(n = 50);安全性方面,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最常见(≥15%)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ACEs)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31.4%)、上呼吸道感染(29.1%)、皮疹(29.1%)、血小板计数减少(22.1%)和白细胞减少(WBC)计数(17.4%)。由此可见,Zanubrutinib副作用要显著小一些,在早期CLL的临床试验中,由于副作用而停药的人仅有1%,而Ibrutinib这个数字大概是20%。除了CLL外,Zanubrutinib在多种B细胞相关癌症中都展示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尤其是MC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使用Zanubrutinib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分别达到了88%和92%。
由于出色的疗效以及更小的副作用,Zanubrutinib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best-in-class"。不出意外的话,该药将在今年上市,让我们翘首以盼。
从1952年发现Bruton第一例XLA到2019年Zanubrutinib或许正式上市,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容易,笔者写这个故事也是为了致敬为这个靶点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参考资料:
[1] Sabine Ponader, et al., (2014).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From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Toward Targeted Therapy for B-Cell Malignancies. J Clin Oncol, 10.1200/JCO.2013.53.1046
[2] The Wild Story Behind A Promising Experimental Cancer Drug.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8, from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shaywitz/2013/04/05/the-wild-story-behind-a-promising-experimental-cancer-drug/
[3]Krysiak K, et al. Blood. 2017;129:473-483等
作者简介:菜菜,上海交通大学药学硕士,曾工作于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现为药监系统从业人员,擅长解读行业法规、最新药研动态等。
点击下图,观众预登记成功送20元话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